第143章 无绍不成衙
想要摸鱼的咸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无绍不成衙,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想要摸鱼的咸鱼,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然然刷新了一遍又一遍的首页,无意间点进了一个长视频。</p>
“不想看长视频诶。”但看了眼标题,感觉是不知道的事,先点进去看看吧。</p>
【为什么说无绍不成衙?】</p>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可偏偏科举难就。此地又人地矛盾激烈,生活艰辛,十分讲究亲缘认同感。</p>
它就是绍兴。</p>
在我国明清时期,所有地方官的共识:假若一个县的县长没有师爷,他的县衙是无法运转的。</p>
甚至官场上的这句话流畅至今:无绍不成衙。</p>
绍兴师爷这个极具地域和专业性的幕僚群体的发展,起始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民国建立初,在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中活跃了三四百年,是中国封建官衙幕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p>
落第文人需要政府官员谋生路,政府官员同样需要落第文人做师爷。</p>
明朝立国以后,浙东文人成为仅次于淮西勋贵的政治势力,盘踞在六部和行省的重要部门。因为绍兴是浙东首府,所以这些浙东文人里,绍兴文人的占比非常大。</p>
到了朱元璋晚年,浙东文人尤其是绍兴文人,便成为朝廷六部的主要人群。明朝进入万历时期,绍兴文人的势力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稳步壮大,号称“一入衙门,前后左右皆绍兴人。”①</p>
朝廷六部的吏和政府官员的师爷,充斥着绍兴文人,绍兴文人就此形成一个同气连枝的阶层。其规模甚至遍布全国,名声极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p>
“天下治乱之根本,皆在绍兴。”②</p>
明清的地方官需要刑名(法律)钱粮(财经)来治理一县。而明清的地方官,往往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熟知各项办理流程且人脉广的师爷来帮他们。</p>
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十岁就有“指掌之间万言可就”的文学水平,是个天才,却乡试屡次不中,无法入仕做官。中年以后,徐文长做了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师爷(幕僚),协助胡宗宪抗倭,还给胡宗宪代笔,写贺表、和青词,在做胡宗宪幕僚期间,“知兵,好奇计”,多有立功事迹。</p>
胡宗宪入狱后,应礼部尚书李春芳的邀请,前往京师。次年便因与李春芳性格不合,辞归故里。胡宗宪入狱死后,徐渭狂病发作,行为极端怪诞,绝望于人世,多次自杀而未果。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他因此被关入监牢,服刑七年。徐渭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出狱后不改习性,狂病复发,常有自残行为,在贫病交加下,终于郁郁而死。</p>
清代时,绍兴师爷达到鼎盛期,到了“无绍不成衙”的地步。师爷在清代出现了一门“幕学”,由诸多绍兴师爷共同撰写的教科书性质的书藉,如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和王阴庭的《办案要略》和《刑钱必备》等大火。</p>
绍兴出生的邬思道,也是多年都没考中功名,在康熙、雍正年间做了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全权负责田文镜的一切奏折。雍正对田文镜的恩宠日隆,有次还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了一句:“朕安,邬先生安否?”。由此可见,清代大吏多半离不开师爷。】</p>
<绍兴人路过></p>
<绍兴的科举水平真不是一般可比的,明朝时期绍兴府的进士数量全国第二,浙江第一,卷不过啊[捂脸]></p>
<不得不说绍兴文人真的很出名,比如:徐渭、王阳明、鲁迅、朱自清...></p>
<幕友胥吏></p>
<up没有讲详细,要说师爷,就必须说胥吏制度的形成,朱棣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后面考生和秀才之中无出路的就来做胥吏了></p>
<县长需要会计和法律顾问治理,师爷完美契合了。而且师爷没有编制,还要县官自己花钱雇佣,相当于找了的一群秘书和门客></p>
<推荐一本书,《官场现形记》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师爷的描写></p>
<看到师爷第一反应是让子弹飞里面葛优演的师爷[微笑]></p>
<徐渭是个真猛人,还是大明名将李如松的老师,教李如松怎么抗击日本人></p>
<愿为青藤门下一走狗></p>
<徐文长可惜了,最后疯了。徐文长和胡宗宪戚继光都是那时牛逼的抗倭人></p>
<多亏了清朝的养廉银制度,要不然田文静真养不起师爷hhh></p>
<清朝最出名的师爷是王辉组,给了十八个人做师爷,师爷工资比知县的官方俸禄还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