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的平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 517章 赶集(2),赵氏发家记,平安的平平,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南边的新货,都在这了,小郎君再看看?”</p>
“这些我家里都有。”赵六郎一扭头,就见蓉宝眼睛亮晶晶的,他勉强道:“就买几个,多了没有。”</p>
蓉宝捧着手,对着他诚恳点头,“谢谢六哥。”</p>
摊主还以为生意做不成了,如今一听两人的话,又热切起来,叽里咕噜的一顿说,又多卖了两个。</p>
赵六郎掏了一小块碎银子,摊主称过后,找了二十六文钱。赵六郎懒的自己拿着,顺手就丢给了蓉宝。</p>
蓉宝开开心心的收起来,屁颠屁颠的跟着赵六郎乱逛。</p>
慢几步的杨氏没看到两人,也没特意去找,就顺着人流把大集逛了一遍。</p>
晴姐和慧姐买了些东西,杨氏空着手,带着众人去糖水摊,吃碗热乎乎的浮圆子。糯米粉调成皮,包着芝麻、桂花、豆沙、白糖等馅,这是南方的做法。</p>
北方北方则先把白糖、芝麻、果仁等揉成馅,在糯米上滚圆,炸着吃,也叫元宵。</p>
虽然一年难吃几次的新鲜东西,但最多也就吃两个,多了便发腻。</p>
晴姐对着勺子上的圆子吹了好几下,这才咬了一小口,芝麻馅料香甜,乍一吃格外惊喜。</p>
慧姐见她喜欢,就道:“我娘说今年滚元宵,你爱吃,就多做一些。”</p>
“吃两个就够了,去年从县里买的元宵,吃了小半个月才吃完呢。爷爷说,要是谁再买了不吃,就用棍子赶出去。”</p>
慧姐笑眯了眼,“今年秋节爷爷也在说,谁要买了月饼不吃,就摁着嘴塞进去。”</p>
晴姐下意识看向杨氏,就见杨氏也在笑,眼睫弯弯,当真是好看。</p>
赵氏感慨,“往年月饼也好,元宵也好,都是吃不够的东西,如今年纪大了,反倒不爱了。”</p>
晴姐倒觉得是好东西吃的多了,就像有钱人家一样,山珍海味不爱,反而好那一口清粥小菜。</p>
她吃着浮圆子,不知为何想到了梅家。</p>
过完这个年又大一岁,她十七岁,再晚一年没事,梅立松却十九了,梅家定然是急的,估计也就明年的亲事。</p>
今年还是赵家女,明年就是梅家媳。</p>
晴姐感觉眼眶突然有点发酸,她低下头,吃掉了剩下的那个圆子。</p>
太甜了,腻的很。</p>
但带着甜味的东西一向贵,又是糯米包的,只三个小小的圆子就六文钱一碗。</p>
集上最热闹的就是卖炒货的,花生瓜子,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一些。还有各式各样的炸货,挑便宜的买两斤。</p>
剩下的就是柿饼和糖,提去走亲访友,十分体面。也有家底殷实的,会买几样点心给孩子甜甜嘴。</p>
赵家年货都从县里买齐全了,但晴姐几人还是乐此不疲的在街上溜达。</p>
卖炒货的摊主大方,见客人过来,就抓上一把分给大家伙尝尝。</p>
“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做了几十年了。瓜子都是自家种的,一年到头也就卖这几天。”</p>
在外面做生意的,都说是家里的祖传手艺,并不能当真,但晴姐吃了,觉得怪香的。</p>
除了盐粒,估摸还添了些别的东西。</p>
赵氏能吃出来,但别人吃饭的东西,她还没那么缺德直接说出来,而且东西都讲究配方,多一点少一点,味道都不对。</p>
“什么价,多买有便宜吗?”</p>
“二十文钱一斤,小本生意,没得少。”</p>
“再便宜些,我多买两斤,吃着好了,叫村里人以后都找你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