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薪火
七阕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6章 薪火,小杨工,你妹喊你回家吃饭!,七阕白,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菀之这边,村民们看着她画图也就看个新鲜,但画图其实是很枯燥的,村民们看这杨大人坐在那边像个雕像一样一画就是一个时辰,慢慢也就散了,各自去做各自的活儿。</p>
别看这村塾没什么噱头,越是简单的房屋,其实越考验冬官的水平。</p>
将屋子做简单容易,将屋子做好看其实也不难,但是将屋子做得又简单又好看,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像皇宫这样的建筑,因为要加入大量的雕花、彩绘,极致的繁复会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会让人感受到美丽;但如何将简单的房屋做得漂亮,让人百看不厌,可就有讲究了。</p>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不琢。</p>
美是一种视觉上的感觉,它可以被数学量化,却不能被数学束缚。等分的不一定是美的,视觉上的平衡远比数字上的平均更重要。一扇门,开在中间会死板,但偏左一点或者偏右一点,给人的感觉就大相径庭。而立面上窗洞的大小、高低甚至形状,不仅决定采光,更决定了房屋外观的美感。可以说,设计一座屋子,就是不断寻找功能和美观的平衡点,这个点是需要一点点去推敲的。一个村塾不可能像在明宫这样的官式建筑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烫样、调整烫样,因此,图纸就变得尤为重要。</p>
杨菀之其实可以随随便便地去做这个村塾,只需要满足村塾的基本功能就行。可是美不该是帝王家的奢侈品。她不仅怀抱着认真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作品,更希望能造出漂亮的房子,让这些百姓们的生活也漂漂亮亮的。</p>
空间的尺度是非常微妙的,尺度舒适的空间,可以让人们在使用这些空间时拥有更好的体验。这个书馆既然要面向所有的村民,就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讲,成人的桌椅或许太高;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讲,台基前的楼梯应当矮一些。室内的书柜,也当有高矮。村中人没有个子太高的,书柜做到六尺半即可……</p>
小小的一个村塾,杨菀之画了整整一天,身边的画稿叠起了厚厚的一沓。室外风大,不像在官署的办公室或者自家的书房那样,也没有个镇纸,杨菀之只能搬了赵八宝家的压缸石来压着自己的图纸。压缸石压了一辈子泡菜,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有文化的一天。焚琴也生怕自己家大人冻死,跑去烧了一大锅热水灌了个汤婆子给杨菀之,硬要她揣在怀里。</p>
焚琴眼中的杨菀之:力能扛百八十斤的木料,但弱不禁风随时可能病死。</p>
杨菀之这边在认真画图,而有个小脑袋却一直悄咪咪地扒在院墙上小心翼翼地看着院内。杨菀之画图画得投入,什么都注意不到的,焚琴却是看着这小脑袋一直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杨菀之手下的图。</p>
“你要是想看,可以过来看。”焚琴冲她喊道。</p>
那个小脑袋吓得一颤,却见杨菀之跟老僧入定一样,连头都没抬一下,心里竟然还有点失落。见她头一缩就要跑,焚琴直接喊出了她的名字:“赵苦荞,你胆子也太小了!来,过来!”</p>
赵苦荞这下子彻底愣住了,灰溜溜地蹭到焚琴身边,有些不好意思地忸怩道:“……认识……名字……”</p>
尽管她讲话声音很小,焚琴还是能知道她在问自己为什么知道她的名字,笑道:“这村里所有人的名字,我都认得,怎么样,厉害吧?”</p>
这就是焚琴的本事了,杨菀之都羡慕不来。你要让杨菀之记住村里所有的房子长啥样,她闭着眼睛都能画出来;你要问名字?到现在就连和她一起干活的那个夏官叫啥她都不知道。</p>
赵苦荞轻轻点了点头,以示对焚琴的肯定,然后又满眼羡慕地望着杨菀之。焚琴对孩子一向有耐心,过了一会儿,赵苦荞小声地问焚琴:“大人,女子也是可以做泥瓦匠的吗?”</p>
“怎么不行呢?”焚琴反问道,“你看,杨大人不就做了吗?”</p>
“可是,狗剩叔以前带学徒,都不要女子,只要男子。营造招工役,也只要男子。”赵苦荞咬了咬唇。</p>
“这个嘛……”焚琴挠了挠头,她虽说能识文断字,但是读书少,到了这会儿倒是嘴笨了一下,支吾了半天才道:“毕竟这个世界上也不是只有赵狗剩一个泥瓦匠……营造的工役么,去了营造上要搬砖头呀!女子力气要小一点……”</p>
“可是这次,都是婶婶伯娘们在干活呀?”</p>
杨菀之这会儿才抬起头来,解答道:“不安全。”</p>
见赵苦荞不解,杨菀之叹了一口气,一面低头继续画图,一面道:“营造上都是男子,对女子并不友好,若是出了什么让人难过的事情,相关的官员也要担责。管理太麻烦,一刀切比较方便,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p>
“如果营造上全是女子,那不就不会不安全了?”赵苦荞刨根问底。</p>
杨菀之轻笑一声,却是点了点头:“言之有理。”</p>
原本对杨菀之还有点怕的赵苦荞,见这个不苟言笑的杨大人笑了,胆子也大了起来,跑到杨菀之面前问道:“我,我可以看着你画画吗?”</p>
“可以。”</p>
赵苦荞很安静地搬了张小板凳坐在杨菀之身边,看着她手上的竹笔在纸上画出一根根漂亮的线条。</p>
“为什么你的笔是这样的?”赵苦荞对杨菀之的笔很好奇。</p>
杨菀之在洛阳的时候喜欢用炭条起稿,因为炭条不需要沾墨,而且画出来的线条比较均匀。正经画图的时候,则是用毛笔勾墨线。建筑图纸类似工笔白描,况且比工笔白描更加精细,因此格外耗神。杨菀之试过用衣纹笔、松针、鼠须好几种勾线笔,都觉得不顺手,画不了多久手就酸了,且画图速度很慢。后来是抱月茶社开始频繁和波斯贸易,大量舶来品和舶来文化进入洛阳,一个同僚在和波斯商人买吃食时听说波斯人写字用削尖的鹅毛,忽然大受启发,闭门研究了一个星期,研究出来这支竹笔。</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