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海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寻舟记,悠闲的大学时代海钓社团生活,渔歌海韵,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暂且不论西方怎么看待中国的历史,但中国真的没有海洋文化吗?</p>

通过一次次的考古,事实证明,中国古人不仅“习于海”,还创造出光辉灿烂了数千年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p>

这块土地,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p>

在我国最早的一批文献中,曾出现过许多与舟船相关的古老词汇。</p>

有那么一个词儿叫匏(pa(á)o),有时也叫瓠(hu(ù)),它指的就是葫芦。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是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p>

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葫芦内部的巨大空腔可使它漂浮于水面不会下沉,于是,富有创造力的古人就把多个葫芦捆成一圈,绑在腰间,借助它的浮力,人们就可游到河对岸。</p>

《周易》中有“包荒冯河”的卜辞,说的就是抱着空心的葫芦渡河;</p>

《诗经》里也有“中流失舟,一瓠千金”的描述——没了舟船,葫芦就变成救命稻草了。</p>

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救生圈、救生衣么?</p>

第二个词叫做桴(fu(ú)),桴者,编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它指代的就是竹筏和木筏。</p>

竹子与木头都具有不错的浮力,所以古人想到,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变成一排,不就可以运载货物与人畜了吗?</p>

孔子曾对弟子说,要“乘桴浮于海”,可见不仅河流,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古人同样也不胆怯。</p>

第三个词更生僻了,叫“窾(kua(ǎ)n)木”,意思就是中间有洞或者被挖空的木头。</p>

说到这,很多人就明白了,它指的就是另外一种古老的舟船,独木舟。</p>

有意思的是,不知又是哪位国外学者断言,中国的舟船诞生于木筏、竹筏,独独缺少独木舟,因此我们只重视舟船的横向结构,而忽视纵向设计,所以中国古船整体构造缺陷大,比较脆弱,不够先进。</p>

也许这位学者不懂汉语,所以也看不懂《淮南子》里的“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p>

不过不要紧,我们用事实说话,2002年,在杭州跨湖桥遗址—一个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一艘残长5.6米的独木舟及配套的船桨。</p>

这与之前,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荷兰独木舟(距今8300年),同属同一时期。</p>

嘿嘿,不好意思又打脸了!</p>

我国古代不仅有独木舟,还是最早使用独木舟的地区之一。</p>

正因为我们的舟船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发展成为海洋文明的霸主。</p>

但是竹筏也好,独木舟也罢,虽然能解决在大部分河流中日常出行的问题,可无论其承载量,还是抗风险程度,都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对于远洋航行,是完全无法胜任的。</p>

于是,中国古人就开始尝试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船,来满足更多的运载与远航需求。</p>

也许是受木筏或者房屋建造的启发,古人设想通过一块块的木板拼接,仿造独木舟的形式,搭建起高大额楼船。</p>

可是,与陆地上建造木屋不同,船是要下水的,木板无论如何拼接,都存在缝隙,哪怕一丝细微的缝隙都会造成渗漏,这样搭建起来的舟船,抗风浪系数也会减弱。</p>

所以,怎么解决船的密封性问题,成为了关键。</p>

而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曾困扰着世界各个民族。</p>

比如,伊朗东部,曾有一个叫甘埋里的古国,据史料记载,由于他们的船漏水严重,索性每支船队都专门配备一队人马,这些人不干别的,就专门负责日夜不停地朝外戽水;</p>

日本也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不过似乎他们也没找到好的解决方式,只是简单粗暴地用一些杂草堵塞船板间的缝隙......</p>

而中国,情况就不太一样了,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黏合剂,解决了木船的密封问题。</p>

《天工开物》对此就有详细记载:古人先将麻纤维碾碎塞入船缝中作为筋骨,然后用桐油与石灰制成的黏合剂进行填充,这就是船艌技术。</p>

这种特殊的黏合剂固化后在板缝中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水密封层,最后,再在木板上刷上一层桐油,从而不但解决木船漏水的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水防腐。</p>

船体搭建出来了,但是深海远洋,在没有油、没有电的时代,以什么为动力呢?总不能还靠人力吧?</p>

在现代航海技术还未出现前,几乎所有文明,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风力。</p>

风帆的诞生,是人类船舶史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海洋文明的助推器。</p>

我国最早的帆船诞生于哪个时代,现在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p>

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帆船了,但更多的观点认为,我国最早的帆船应该诞生于战国时期,比古埃及要晚一些。</p>

但无论早晚,中国的风帆技术从萌芽初始,就创造出独有的特点:多桅多帆设计;可利用侧向风力;可灵活调控帆的位置、帆角度和面积等。</p>

并在短短百年间,快速发展,最晚在西汉,中国的帆船已经能够跨越海洋,领先世界,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就是最好的例证。</p>

到了东晋,我国造船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水密隔舱技术诞生了,它的出现,对世界造船技术和海洋文明的推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p>

至今,现代的大型船体仍然继续沿用了这一结构,所以有人也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p>

船只在航行过程中,最怕的就是触礁,船体一旦触礁撞破,就会快速渗水,给整艘船带来灭顶之灾。</p>

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给船员争取到查缺补漏的宝贵时间,就成为一大问题。</p>

水密隔舱,就是一个中国古人想到的绝佳解决之道。</p>

其特点就是通过一块块的水密舱壁,把船体分隔成若干个船舱,即使某个船舱出现破洞漏水,也不会快速漫延到整个船体,从而使船员可以从容地修补漏洞,保证航行的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p>

并且,横向的水密舱壁如同船体一根根肋骨一般,与纵向的龙骨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使得船体横向抗风浪能力得到加强,而这个道理,西方人到了15、16世纪才明白。</p>

水密隔舱的发明,除了解决船只安全性问题外,还有一个好处,就如之前所讲,出洋远行的船,在古代,无论哪个国家,都是以风帆为动力。</p>

可是大家有没想过,如此高大的风帆,如何才能把它们固定在船体中间,并且使其稳定不易晃动呢?</p>

如果你去翻看古代西方的造船图册,会发现,他们的船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壳子,想把风帆的桅杆固定住,非常困难。</p>

而中国古人却不用操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有水密舱壁,古人通过巨大的底座支撑起桅杆后,再把它与隔舱版从上到下紧紧贴合,这样,不仅可以轻松地稳固住风帆,还可以根据船体大小,隔舱版的多少,放入不同数量的多根风帆。</p>

所以,水密隔舱的发明,可谓一举多得,意义重大。</p>

自诩海洋文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为何直到18世纪才出现这一设计?</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总裁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