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汉家模样
我不做教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9章 汉家模样,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我不做教主,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行走在积雪路上,寒风呼啸割面,这滋味并不好受,这种苦寒之地的极至严寒,并非一般人可以忍受,至少在这里就任不过半年的李正就很难适应。</p>
只是身为玄夏委派过来的驻节大使,李正不得不忍耐这里的一切,好在他也是出身辽东,对这种恶劣气候不至于完全无法忍受。</p>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朝廷才会委派他在高句丽就任。</p>
一路以来随着黄巾的脚步,李正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建下许多功业,直到身为特派使辅佐吕蒙在淮南成功开展了敌后工作之后,他也迎来了更大的前途。</p>
若是能在高句丽成功完成自己驻节大使的使命,那归国之后他便可以跻身玄夏的政事中心,成为玄夏的中枢重臣。</p>
至于他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这却不是可以宣之于口的事情了。</p>
代表玄夏朝廷驻节维持与高句丽的稳定关系,这只是表面上的职责而已,而真正的职责关乎什么,这从他情报工作的出身或许能看出一二。</p>
进入高句丽并不怎么高大宏伟的王宫,沿途遇到的高句丽官员都会态度恭敬的对李正进行问候。</p>
上国官员那是小国国王都不能怠慢的存在,更不要说小国的官员了,大家都是官员,但是身份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一点,即便是以前的大汉也是一样的。</p>
甚至于虽然如今李正的正职是玄夏驻节大使,但高句丽人私下依然是以汉使称呼。</p>
大汉数百年,这个“汉”字蕴含的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国号了,而是属于华夏族群的符号,所以称呼汉使倒也不算是问题,事实上李正也确实默认了这一称呼。</p>
一路行走深入宫廷,若不是这王宫太过狭小了些,李正甚至有种身处中原的错觉。</p>
眼前所见,不论宫女内侍,身上所穿衣服无不是汉服形制,就连高句丽的官服,也与汉人官服大同小异。</p>
已经就任半年之久的李正当然知道是什么情况,这并非是玄夏以宗主国地位强行逼迫小国同华夏衣冠,而是高句丽出于仰慕中原的心情自行效仿而来。</p>
自卫宫继任高句丽王之后,便专门委托玄夏朝廷为其选择厂商定做宫中制服,衣服样式均是高句丽自行要求,而他们的官员对此也都欣然接受。</p>
玄夏制作的衣服质地上佳,汉服形制对比周边更是美观,再加上对强大文明的仰慕,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p>
这时候的高句丽,甚至都没有产生什么族群意识,面对如今强势的玄夏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p>
在没有什么明确的族群服饰的情况下,如今的高句丽贵族多以着汉服、说汉话为荣,出门若是不穿一身汉服衣冠都羞于见人。</p>
至于底层百姓,那在高句丽都不算是人,身上裹着兽皮就算衣服了,也就是借着玄夏的工业产品输入,才能幸运的捡几件棉服毛衣穿穿。</p>
李正心里很清楚这种现状对玄夏是有利的,所以他很乐于见到这种局面。</p>
他更相信,这种风气会在以后越发兴盛,乃至从上往下传导到民间,让普遍百姓也开始追求仰慕中原,最终在不知不觉完成了汉化。</p>
这种自信源于对玄夏强盛未来的预期,也因为他步入宫殿之中看到的一切。</p>
不要说高句丽的贵族了,就连高句丽的国王,也完全臣服于中原文化之中,这不算高大奢华的宫殿,内部摆放的器物和饰品,无不是来自玄夏。</p>
旁边滴滴答答的精密机械是来自玄夏的座钟,上面案桌上摆放的全是玄夏书籍文房,装点宫殿的器物每一个都是玄夏来的玻璃瓷器,就连现在国王身上穿的常服,也是彻彻底底的汉家衣裳。</p>
整个高句丽上上下下,都已经变成汉人的形状。</p>
“汉使且看,这留声机如何稀奇!”</p>
李正才刚刚迈入殿中,立即就听到高句丽王卫宫的招呼,略微一怔之后,他就看了过去,却见一脸稀奇兴奋的卫宫,正对着一台机械左右观赏起来。</p>
这叫做留声机的东西样式十分奇怪,右边一个巨大喇叭状的东西,喇叭大口端向外,而另一端则连接一张鼓膜和细针,细针的下方则摆放着一个光滑的金属滚筒。</p>
此时卫宫并未操作机器,所以李正也看不出什么花钱,一时有些发愣:“敢问国主,此为何物?”</p>
“嗯,你不知晓?这可是从你们玄夏来的玩意儿。”卫宫有些意外的看了过去。</p>
李正顿时苦笑一声:“国主有所不知,玄夏盛行发明研究,工事院和学宫每年不知要弄出多少稀奇之物,多半还都是看着花巧实际无用的东西,外臣如何能知晓许多,这东西我也是第一次见。”</p>
卫宫顿时醒悟,他当然知道李正所说,毕竟他当初也是玄夏学宫的学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