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0章 礼仪之邦?邦邦邦!,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抛开窦婴的外戚身份不谈,单说能力,刘荣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表叔的。</p>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窦氏外戚倾一族之力,所选拔、培养出来的精英,又在故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这两位同族长者身边跟了不少年,学到了不少东西。</p>
再考虑到窦婴‘大儒’的身份,以及儒家在如今汉室愈发强势,甚至已经在民间近乎达成学术垄断等客观事实——毫不夸张的说,窦婴这个人,刘荣是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里了。</p>
就算窦婴只是个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腐儒,刘荣也肯定要让窦婴在丞相的位置上涮一下,然后再搞个荣誉职务,把窦婴长期留在长安朝堂。</p>
更何况窦婴,并非只有‘儒家代表人物’的象征价值。</p>
——作为外戚,尤其还是当朝太皇太后:窦老太后族人,窦婴的存在,将在很大限度上保证刘荣与老太后,或者说是东西两宫之间的政治斗争,保持在斗而不破,或者说是暗下争斗,明面上和平的状态。</p>
与此同时,曾投身行伍的军方背景,使得窦婴具备了在汉家不容置疑的政治履历:文武双全!</p>
再加上窦婴本身具备的才能,以及在朝野内外享有的声望,刘荣几乎可以断定:窦婴为相,于刘荣乃至汉家宗庙、社稷而言,几可谓百利而无一害。</p>
之所以是‘几可谓’,而非‘绝对’,自然是外戚的身份,为窦婴带来的负面影响。</p>
要想知道这负面影响的来源,还得追溯到高后吕雉……</p>
从本心上说,就算刘荣不内定、不插手下一任丞相的民主选举,并且阻止窦老太后扶持自己的族侄;</p>
或者更直接点——就算直接把窦婴的信息盖住,只告诉朝堂内外:有这么一个人,有这样这样的能力、这样这样的背景,曾做过什么什么事,取得了什么什么成果;</p>
哪怕是这样,汉家的下一任丞相,都几乎必定是窦婴!</p>
也就是说,窦婴本身就有资格做丞相,且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找不出比窦婴更适合丞相的人选。</p>
当然了,眼下,才刚到御史大夫岑迈告老乞骸骨,窦婴即将成为亚相御史大夫的阶段。</p>
不出意外的话,除非现任丞相刘舍在短期内暴毙而亡,又或是犯了大错被罢相,否则,窦婴为相,便大概率要等到刘舍寿终正寝的那一天。</p>
许是三五年后,或是七八年间——便是十五二十年,也绝非不可能的事。</p>
但窦婴还很年轻;</p>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花费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从副总理的位置熬上总理,并非一件多么不可接受的事……</p>
“近些时日,朝堂内外颇有物论;”</p>
“说是朕还未加冠亲政之时,便对来访的匈奴使团恶语相向,完全不顾过往之盟约,乃至基本的礼节。”</p>
“——甚至有人说,朕还没加冠便是那般,如今加了冠、亲了政,只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p>
“不知这些传言,魏其侯可有耳闻?”</p>
漫步行走于上林苑入口大门起始,直通博望苑的直道之上,刘荣背负双手,面色淡然;</p>
一边漫无目的的观览着道路两侧的风景,嘴上,也不忘一边与窦婴有一搭没一搭的交谈着。</p>
听闻刘荣提及此事,窦婴自是当即含笑点下头。</p>
斟酌一番用词,才隐晦说道:“陛下少年热血,权谋手段至刚至阳;”</p>
“而在陛下之前,先是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孝景皇帝在位六年。”</p>
“——前后足足三十年的时间,我汉家的天子在面对匈奴人时,都奉行虚与委蛇、忍辱负重的阴柔之策。”</p>
“三十年呐~”</p>
“放在民间,便大抵是一农户男丁的一生……”</p>
···</p>
“陛下少年即立,血气方刚,主行霸道,又明显有别于太宗、孝景两代先帝的王道。”</p>
“朝堂内外一时不适,也实属人之常情。”</p>
“毕竟我汉家,可是太久太久没能在匈奴人面前,挺起腰杆子说上一句话了……”</p>
“弯了三十年——甚至自有汉以来便一直弯着,足足弯了五十来年的腰杆子,突然一下挺直了,自也难免有人反应不及。”</p>
“甚至于有些人,打自娘胎里蹦出来的那一天,腰杆子便一直弯着,便以为我汉人的腰杆,他天生就该是弯着的!”</p>
“对于这种人来说,让他把腰杆挺直,不亚于让倒着走路,站着睡觉……”</p>
窦婴嘴上说着,面上也不忘做出一副‘国有雄主,不胜荣幸’的模样,甚至还满是舒坦的长呼出一口气。</p>
却见一旁,听闻窦婴这番隐晦的应答,刘荣却是嗤笑着侧过头,以异侧手的食指,隔空朝着窦婴点了又点。</p>
点的窦婴都有些端不住,带着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低下头去,刘荣才含笑摇头,将目光从窦婴身上收回;</p>
遥望向远方,悠然发出一声长叹。</p>
“与其说,朕主行霸道,至刚至阳,倒不如说朕年少智短,没能学到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的高明手段。”</p>
“——不具备老辣手腕,这才像个愣头青一样,妄图快刀斩乱麻;”</p>
“实则,却是为了一时之快,而为宗庙、社稷,埋下了不知多大的祸根……”</p>
一番明显是在批评自己,或者说是在承认错误的话,刘荣说出口来,却莫名带上了一抹嘲讽意味。</p>
嘴上故作唏嘘的说着,刘荣也不忘悄悄斜过眼,微瞥向身旁的表叔窦婴。</p>
但凡有第三人在场,看到刘荣这幅模样,都会当即明白:刘荣先前那一番自我批评,不过是在钓鱼执法,想要看看窦婴的反应而已。</p>
窦婴自然看不到身体斜前方,隐隐背对自己的刘荣,正斜着眼不着痕迹的打量自己;</p>
可窦婴也隐约能明白:当今天子荣,从来都不是会主动承认错误的性子。</p>
非但当今刘荣不是——从太祖高皇帝刘邦,到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再到先孝景皇帝刘启;</p>
凡是汉家的天子,就没有哪个具备‘知错就认,认了就改’的优良品格。</p>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p>
作为肉体凡胎的人,汉天子自然也会犯错。</p>
饶是英明神武如太祖高皇帝,德披苍生如太宗孝文皇帝、阴损为国如孝景皇帝,也都不能免俗。</p>
但汉家的天子错过错,只是犯了错之后,汉天子或许会私下里偷偷改正,又或是暗自提醒自己‘下不为例’,明面上却权当什么都没发生;</p>
但嘴上,汉天子却绝对不会承认自己‘错’了!</p>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p>
就算有一天,刘荣看花了眼,把一头鹿看成了马,从而和朝公大臣产生分歧,刘荣也绝不会承认说:不好意思啊,朕眼花了。</p>
而是会咬死不松口,指着鹿就咬定这是一匹马;</p>
然后半夜遣人,偷偷把鹿换成马,再于次日理直气壮的对朝公叫嚣:看,朕说了是马吧?</p>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由于现阶段的华夏文明,还处于‘君权神授’这一概念的新兴时期。</p>
君权神授,代天牧民,意味着‘天子’二字,基本就是字面意思:天神的二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