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0章 太尉周亚夫之祸?,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真正让窦太后如此雷霆震怒,甚至不惜开地图炮,将周亚夫连带着乃父周勃,打包骂成‘姓周的没一个好东西’的……</p>
“唉……”</p>
“皇太弟啊……”</p>
“太后,至今都还想着与立梁王,以为储君太弟……”</p>
很显然:真正让窦太后恼怒的,并非是周亚夫‘拥兵自重’,胁迫窦太后与立储君。</p>
而是周亚夫请求册立的,是储君太子,而非储君太弟。</p>
既然周亚夫‘拥兵自重’,那窦太后除非铁了心,要长安朝堂在吴楚七国之乱后,再平定一场‘太尉周亚夫之祸’;</p>
否则,便自然只能听之任之,按照周亚夫的请求,册立太子储君。</p>
窦太后很清楚:如今的汉家,不能再经受一场‘太尉周亚夫之乱’;</p>
就算汉家能经受,窦太后本人,也绝对承担不起引发这样一场动乱的责任。</p>
不得不答应周亚夫的要求,又实在不想答应——这才被气的乱了方寸,以至于大发雷霆……</p>
“程不识呢?!”</p>
强自按捺许久,终还是没能将怒火压下,窦太后冷不丁又一声冷斥,惹得老宦官赶忙再上前。</p>
“都尉程不识,正于殿外侯召……”</p>
听闻此言,窦太后又是深吸一口气,迈动着脚步,重新走到了御榻前。</p>
待端坐下身,那张写满怒火的面容之上,却已是阴云密布。</p>
——不再狰狞,不再歇斯底里;</p>
却更让人胆战心惊……</p>
“召。”</p>
“我倒要看他太尉周亚夫,派了个什么人来长安。”</p>
“看看这程不识,能说出个什么花来。”</p>
见窦太后俨然一副拿周亚夫没办法,便要拿程不识泄愤的架势,袁盎下意识便要开口再劝;</p>
待抬起头,看到窦太后那阴沉若水的面容,终也只得悻悻住了口,将赶到嘴边的话又尽数咽回肚中。</p>
——对于东宫长乐而言,尤其是对窦太后而言,袁盎,确实是个很特殊的存在。</p>
在许多时候,袁盎确实能凭借三言两语,便让窦太后冷静下来,做出相对更正确的抉择。</p>
但这也得分是什么事儿、什么时候。</p>
如果让窦太后恼怒的,是某件让窦太后无法理解的事,那袁盎自然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窦太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p>
但这件事——周亚夫请立太子这件事,并没有什么能让窦太后看不清、看不透的地方。</p>
恰恰是看明白了、看透彻了,窦太后才会这般恼怒。</p>
接下来,窦太后要泄愤——单纯的泄愤。</p>
对此,袁盎纵是再怎么‘自由出入长乐,深得窦太后信重’,也已然束手无策……</p>
“都尉臣程不识,顿首百拜,参见太后。”</p>
“惟愿太后千秋万福,长乐未央。”</p>
不多时,程不识那一眼便能看出不苟言笑的面容,便出现在了袁盎的视线当中。</p>
而在上首御榻之上,窦太后却是连‘免礼’之类的场面话都顾不上说,便直接向程不识发难。</p>
“听说卿,也同那骁骑都尉李广一样,是先太宗皇帝任命为中郎,而后外放军中,担任将官的。”</p>
“——既然是先帝的臣,尤其还是骁骑都尉李广的同袍,就该知道什么叫忠君之道才是?”</p>
“怎此番,太尉周亚夫如此威逼长安,甚至是威逼皇帝,和我这个瞎了眼的老寡妇~”</p>
“程都尉作为先帝的臣子,却非但不阻止周亚夫,反而还甘愿为周亚夫驰骋?”</p>
尽可能压下情绪,以尽量平和的语气发出这两问,窦太后阴沉的面容,只陡然再显一分恼怒。</p>
“程都尉此来长安,是在帮周亚夫,胁迫太宗孝文皇帝的妻子啊……”</p>
“这,难道是臣子该做的事吗?”</p>
“程都尉,难道就是这样报答太宗皇帝的恩德,就是这样对待太宗孝文皇帝的正妻、当今皇帝的生身亲母的吗?”</p>
短短三两句话,便是‘知恩不报’‘不恭先帝’‘不敬当今’‘不尊孝道’这好几个大帽扣下来,饶是程不识生得一副厚重的身板,也是被这几顶帽子压得脊背一弯。</p>
却不知是向来不苟言笑,还是此刻真的丝毫不慌——听闻窦太后这番诛心之语,程不识只面不改色的拱起手,对上首御榻再拜。</p>
“太尉要做什么,臣不清楚。”</p>
“太后的指责,臣也不敢认下。”</p>
“——先帝对臣有恩,所以臣忠于宗庙、社稷,忠于太后、陛下,以报效先帝的恩德。”</p>
“但除了是先帝提拔的臣子,臣,也同样是军中的将官。”</p>
“对于将官而言,军令大如山。”</p>
“臣听命于太尉账下,对于太尉的军令——除非是谋逆这样的乱命,臣,便不敢有丝毫悖逆。”</p>
“此番,也不过是遵从太尉之令,亲自带着太尉的奏疏,入朝呈于陛下当面。”</p>
···</p>
“今日朝议,百官公卿亲眼所见:太尉这封奏疏,是臣在得到陛下的允准之后,才当着百官的面捏除泥封的。”</p>
“在今日朝议之前,这封奏疏上的内容,臣,一无所知。”</p>
“——太尉让我代为入朝,臣遵了太尉的军令;”</p>
“陛下让我代太尉表奏,臣遵了陛下的诏令。”</p>
“既没有违反太尉军令,也没有违反陛下诏令,太后却指责臣:有负于先帝恩德。”</p>
“臣,甚不解……”</p>
本是棉里藏刃的暗刀,却被程不识这一板一眼的回答悉数挡下,窦太后只一阵窝火,又偏偏无从发作;</p>
又是一阵深呼吸,才再强压着怒火道:“程都尉方才,说自己忠于太后、忠于皇帝?”</p>
“——难道不是优先忠于太尉、忠于周亚夫那个妄臣?”</p>
“在周亚夫的账下,难道程都尉,也敢这样对周亚夫说话吗?!”</p>
说到最后,窦太后依然是有了些无理取闹,甚至是不管合不合理,都非要拿程不识撒撒气的架势。</p>
但程不识却依旧是淡定自如,只自然点下头:“然。”</p>
“臣不善言辞,也不大机灵,所以很看重规矩。”</p>
“如果太尉因为臣没有犯的错,而指责于臣,臣也同样会据理力争。”</p>
···</p>
“至于臣究竟优先忠于谁——在臣看来,忠心,是没有‘优先忠于谁’这个说法的。”</p>
“臣忠于先帝,所以也忠于宗庙、社稷;”</p>
“自然,也忠于先帝的妻子、子孙,也就是太后、陛下。”</p>
“至于太尉,臣之所以遵从太尉的军令,并非是由于臣‘忠’于太尉,而是因为周太尉,是陛下为臣任命的上官。”</p>
“遵从太尉军令,是因为臣忠于陛下,与太尉是谁,并无丝毫关联。”</p>
又是一番滴水不漏的应对,窦太后又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胸中郁气却是愈发急切的想要发出。</p>
想要借题发挥,又实在找不到由头,索性顺着程不识的话,颇有些不讲理的丢下一句:“好啊?”</p>
“既然程都尉效忠的是宗庙、社稷,是太后和皇帝,那就不要再回昌邑了。”</p>
“——正好我长乐宫,缺一个看守宫门的卫尉。”</p>
“程都尉便留在长安,替我这个瞎了眼的老寡妇,做长乐宫的卫尉吧?”</p>
程不识的应对,窦太后只当是程不识在强装淡定——装出这一副‘我和周亚夫没有关系’的模样,来避免被自己迁怒。</p>
含怒道出这句‘给我做长乐卫尉’,也是断定程不识舍不得离开周亚夫身边,只要自己这么一探,程不识就要当即露出鸡脚。</p>
但让窦太后大失所望,甚至深感绝望的是:听闻此言,程不识仍旧是那副荣辱不惊的模样,面不改色的点了点头。</p>
“都尉臣程不识,谨遵太后诏谕。”</p>
“待出了长乐,臣这便安家于长安,以待任令。”</p>
···</p>
“若太后无旁事要交代,臣这便退下。”</p>
(本章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