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64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
森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4章 64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森外,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何申、谈歌、关仁山这三位作家被称为冀省文坛的“三驾马车”。他们的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反映民生民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p>
让他们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恰好就是这一轮现实主义作品冲击波!</p>
今天他们仨都在啊。</p>
看到何申发言,方明华笑着说道:“何社长(何申时任《承德日报》报社社长。),我正准备讲这个问题。”</p>
“新现实小说和新写实小说虽然看上去只有一字之差,似乎都写的现在、当下,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p>
一、表现内容不同:</p>
新写实小说:则淡化人物生存时代背景,聚焦小人物无奈的尴尬人生,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小说写实的主要对象</p>
新现实主义小说:往往把关乎民族、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和个体生存艰辛的现实问题,作为共同呈现的叙事内容。它取材于当下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如国企脱困、下岗职工的辛酸艰难、乡镇干群矛盾、农村教育的亟待改善、反腐倡廉以及当代的科技强军等。</p>
二、创作主体的叙事姿态和心态不同:</p>
新写实小说:则采用“零度情感”的叙事态度和隐匿式的叙事视角,对所写的“现实”不再以预设的立场加以褒贬,尽可能做到客观、冷静,不带感情色彩。</p>
新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的特点,作者在小说文本中倾注了无法遏止的道德激情和价值评判,甚至不时跳出来代作品中的人物发言。</p>
表现技巧不同:</p>
新写实小说:则强调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可信,但情节和主题却不受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束缚,注重细节描写,鼓励多元化的创作</p>
新现实主义小说: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如典型环境的渲染和典型人物的刻画,较少现代主义技巧的借鉴与挪用</p>
方明华滔滔不绝讲着,大家都认真听着,特别是何申他们三个听的很认真,还不停记着笔记。</p>
方明华足足讲了一个小时,最后说道:“新现实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文学史上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到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类型的一次回归,从文学理论角度算不算上创新,但是,我认为当下社会需要这样的小说!”</p>
“啪啪啪”会场上发出热烈的掌声。</p>
今天会议结束,赵本夫找到方明华。</p>
“方主席,能否将你今天的发言整理一下,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刊登在我们《钟山》上?”</p>
“我本来是打算发表在《延河》上的,既然赵主编你开口,那行!”</p>
会议进行了三天结束,大家各自返程,王安依回申城继续忙她的写作。</p>
“这次研讨会,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我现在正在写的这篇东西,或许会用上这次讲的,回去我要好好消化消化明华,余桦,你们呢,什么时候回?”</p>
“安依姐,我和明华都约好了,趁现在没什么写作任务,逛逛南京城。”余桦笑道。</p>
“也好,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能逛的地方挺多。”王安依笑道。</p>
“什么中山陵、夫子庙我都不说了,建议你们去梧桐大道走走,感受感受这个城市的氛围。”</p>
第二天,方明华和余桦结伴兴致勃勃逛起来。</p>
据说南京城的梧桐大道有好几条,方明华逛的是新街口至中山门那一段中山东路。</p>
两人手插在口袋,漫步在路上。</p>
现在已经是初冬,街道两旁的梧桐枝叶不再那么稠密,但橘黄色的叶片让整条马路焕发出古城独有的深邃气质。</p>
两旁有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原中央通讯社大楼旧址、原黄埔同学会励志社旧址</p>
穿梭在这些建筑里,仿佛回到民国时代。</p>
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旧址,现改名叫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进入仿古的牌楼大门,竟然传来电视剧《八月桂花香》的主题歌《尘缘》</p>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p>
到如今都成烟云</p>
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