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小心思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0章 小心思,1980我的文艺时代,坐望敬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国务院组织的这次知识产权考察是应米方邀请,上飞机之前,大家早已被宣贯了一系列的纪律。
考察团落地米国后一路都是米国官方安排的行程,最先是考察了纽约几所大学的研究所,又考察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米国专利及商标局,它也是米国商务部14个下属局之一,然后又去底特律考察了通用公司的汽车研究所。
一周时间,一半时间用来赶路,剩下的时间都是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
因为是官方考察,纪律严格,时间又匆忙,林为民也不能约见朋友,这一周憋的相当难受。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买了几份杂志,《纽约时报书评》上,《明天别再来敲门》高高挂在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的位置上,这部在米国上市已有半年多时间,仍旧能挂在这个位置上,足以证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据罗杰·斯特劳斯之前所说,《明天别再来敲门》的销量在9月份便已经突破了100万册。
“诶,为民,你瞧,这个上面是不是你的评论?”金莹指着《纽约书评》上的一篇文章问道。
《纽约书评》听着跟《纽约时报书评》差不多,但实际上是两本杂志它创刊于60年代,出刊时间有些特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周刊或者月刊,而是每月两期,暑期每月一期,一年共二十二期。
《纽约书评》的用户几乎部都是米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销量虽不及《纽约时报书评》,但却也因为读者的整体水平高,影响反而更大,不过也因此沾染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傲娇劲,不太接地气。
一直以来,《纽约书评》都坚持刊发深入而有见地的长篇书评,这种方式也就注定了他们的书评向来是不注重所谓“时效性”的,它们甚至可以刊发一部二十年前出版的的评论文章。
所以,《明天别再来敲门》的书评在这个时候刊出,也并不奇怪。
“不错呦,都能看杂志了?英语没白学。”
“瞧不起谁呢?”金莹狠狠的白了他一眼,不再理会他。
《纽约书评》上的这篇文章标题是《闪耀的人性光辉》,作者是苏珊·桑塔格,林为民的老熟人。
苏珊·桑塔格是作家,同样也是一位评论家,出版过几部评论集,在米国的评论界地位不低。
光看标题是看不出跟《明天别再来敲门》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林为民的那一句确实有埋汰人的嫌疑,金莹好歹也是看了不少内容的。
“写的一般。”金莹囫囵看了一段时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主要是作品不行,夸的太生硬了。”
林为民笑道:“小金同志,你这个话就违心了。伱可以说评论写的不行,但说作品不行,就有点不实事求是了。”
两人正斗嘴的功夫,机场的广播响了,他们即将踏上返程的飞机。
金莹将手中的杂志放到椅子上,有些遗憾的说道:“好几刀买的,才刚看了没一会儿。”
“拿着呗,回去让他们看看就行了。”
金莹没有照林为民的话做,他调侃道:“就你这个谨慎劲儿,不当个国副级领导都屈才了。”
他的调侃又引来了金莹的一个白眼。
回程的飞机上,林为民回想这一周的经历,忍不住抱怨道:“跟着你们这帮官员考察实在是遭罪。”
这些天,考察团的人都混熟了,大家并不介意他的口无遮拦。
金莹说道:“你别不识好歹,这次的考察团可是朱副相点名要你参加的。还有,什么叫‘你们这帮官员’,你为什么出现在这里,你心里没数吗?”
“我是事业编,我们不一样。”
金莹冷哼一声,“牵强附会,无组织、无纪律,说的就是你这号人。”
吏部天官给予林为民的评价还是非常准确的,这几年也传开了,总会被大家拿出来打趣调侃。
回到燕京,大家解散之前,团长又交代了每人要在一周之内交出一份考察报告来,林为民又忍不住哀叹了一声。
花了几天时间搞定了考察报告,这次外出考察任务算是彻底结束。
一晃十一月便到了,燕京又开始进入了冬季燃煤取暖模式,这几天的空气糟糕透顶,出门永远是雾蒙蒙的,看着便让人烦闷。
7号立冬韩壮壮带着一家人跑到林为民家涮火锅。
说是为了庆祝立冬但林为民觉得这货就是为了炫耀他新买的虎头奔。
“怎么样?我这车不错吧?”韩壮壮得瑟的炫耀着他的新座驾。
林为民看了看车,说道:“开宝马,坐奔驰。谁没事买个奔驰自己开啊,看着跟司机似的。”
听到这话,韩壮壮忍不住反驳道:“你开的不也是奔驰吗?”
“我那奔驰啥时候买的?那时候谁会把我当司机?”
想想自己开着奔驰车被人评价为司机的画面,韩壮壮就有点郁闷,他知道老舅肯定是在打击他,但又觉得他说的似乎有那么点道理。
“我要是司机,那你就是个老司机。”他破罐子破摔的说道。
吃上饭,韩壮壮的食量依旧惊人,他闺女小囡囡如今也颇有乃父之风,羊肉炫的飞起一筷头子至少得半两肉,关键是干吃还不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