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王安仪的心思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王安仪的心思,1980我的文艺时代,坐望敬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张抗美刚坐到男同学那边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一群人围在一起,说了起来。
王安仪孤零零待在人群外面,林为民观察到她好像是在蒋子隆提到刘淑华的名额的时候就没再往前凑。
反而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看着大哥大姐们八卦。
这个机会难得啊!
安仪妹妹可是未来的大作家,套套近乎没坏处。
“怎么不过去跟大家聊天呢?”
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响起,知心大哥哥正式上线。
王安仪抬眼看了林为民一眼,快速低下头,“他们的话题我不太感兴趣。”
她的声音细又柔,还带着一股子沪上味道,让林为民这个听惯了北方粗犷口音的耳朵,顿时感觉痒痒的。
“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胡侃瞎侃呗,你这样的想法可不行啊!”
他的断然否定吓了王安仪一跳,她倒不是真不喜欢大家的话题,只是找个借口而已。
之所以不喜欢参与到同学们的交谈中,实则是因为她内心的敏感和自卑。
王安仪也算是文二代了,父亲是著名导演王啸平,母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茹志鹃,舅舅是沈之瑜,国内文博先驱和革命先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普遍都有的观念,放在王安仪身上也不例外。
她的家庭条件放在文讲所同学们中属于头一份,小时候请的都是英语家教。
有一次舅舅沈之瑜来家里做客,母亲茹志鹃拿了一副王安仪自己画的小画献宝似的捧给哥哥,上面还有王安仪写的一首小诗。
沈之瑜看后说了一句,“诗比画好。”
王安仪母亲顿时起心动念,后来王安仪16岁下乡插队,母亲便督促她写日记,有意锻炼她在写作方面的才能,其后她第一篇发表的作品也是通过她母亲递给的沪上文艺出版社。
说来也巧,那篇稿子送到出版社,跟王安仪谈稿子的编辑正是这次班里的同学张抗美。
可惜这次“走后门”的经历不太成功,那篇关于知青生活的散文集并没有出版。
之后,王安仪调回了沪上任《儿童时代》编辑,陆续发表了如《平原上》、《谁是未来的中队长》,等作品,其中《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年文艺创作二等奖。
王安仪也因此获得了前来文讲所进修的资格。
可惜到了这里,她并没有感觉多好。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她在在杂志上读到过的名字,让她羡慕之余心中又多了几分自卑。
刚才蒋子隆他们所说的刘淑华的事她也知道,黄懿芬老师昨天还跟她说起来,如果当时是刘淑华先来的话,那她恐怕连这个进修的机会都没有。
这句话更让王安仪自惭形秽,她觉得自己实在是没什么本钱跟这些已经有所依仗的同学们并肩站立。
脑海里的念头只盘旋了几秒钟,王安仪顺着林为民的话就问道“为什么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