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京师大学堂招生
仗剑至天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九十四章 京师大学堂招生,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仗剑至天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韩爌离开乾清宫没多久,崇祯皇帝就命人去召李之藻觐见,科举这摊子事情,他没有精力去改什么,毕竟传承几千年了,想让自己一杆子打死,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崇祯皇帝真敢这样做,就是跟天下读书人为敌,真要是那样的话,大明各地就会冒出抗议风潮,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暴乱。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不过改不了科举,那也能依附在科举的身上,吸吮些精血下来,以增强京师大学堂的底蕴。
想到这些的崇祯皇帝,心里越想,越觉得有搞头,毕竟科举的难度很大,能考取功名者终究是寥寥。
八股取士传承到崇祯一朝,难度是不断攀升,反正让崇祯皇帝去做这些事情,他能否过乡试都不好说。
“臣…李之藻,拜见陛下。”
“免礼吧。”
看着匆匆赶来的李之藻,崇祯皇帝露出笑意,要说这李之藻不错,先前所定管办学堂一事,一直都在积极的推动。
“李卿,崇祯四年的春闱,快要召开了,朕想起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之藻说道:“现在进京的学子,只怕是累日递增,等到春闱开始前,规模还会增加不少,这对京师大学堂是件好事。
毕竟两榜进士的名额,都是有限度的,能考中的终究是少数,多数的读书人,只怕要带着遗憾离开京城。
你们京师大学堂这边,从现在开始就打出招生的旗号,年纪限制到35岁,对税政、河政、术算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招生。
现在国朝对财政、河道、工程、赈灾等领域,所缺能臣干吏的规模很多。
如果说京师大学堂这边,能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并在赈灾行署、诸河道巡抚衙门等处实习期间,做出相应政绩的话,朝廷不是不能授予官职的。”
“陛下,如果说是这样的话,只怕朝野间的争议和反对,会不少吧。”李之藻听闻天子所讲,强压惊意道:“毕竟……”
“朕没有说现在就许诺这些,要先慢慢的做起来再说。”
崇祯皇帝皱眉道:“这次你们京师大学堂,不管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要招够3000年轻学子,去进行培养。
朕知道这件事情难度很大。
但是看看地方上,所出现的诸多弊政吧,尽管有司衙署都粉刷了,可是隐藏的真相,终究是藏不住的。”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崇祯皇帝最想促成的。
特别是河政和赈灾两大领域,崇祯皇帝急缺大量人才,来不断扩编地方建制,以构建起两个单独的体系。
毕竟在大明今后很长时间内,各地灾情频生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就是会爆发这些问题。
如果倚靠摆烂的大明官员队伍,去处置这些流转粮饷众多的领域,那最后的结果就是东拼四凑的粮饷,多数进了个人的腰包,地方灾情和麻烦没有解决,等到地方百姓忍不了了,那就会爆发民乱。
现在地方赈灾行署和河道巡抚衙门,崇祯皇帝只是在北方诸省筹建起来,并稳步的向前运转着。
像南方诸省治下,唯独有个湖广,是李邦华出任湖广总督,崇祯皇帝心里还算能够笃定,李邦华会在湖广做出改变。
像熊文灿所领两广总督,方孔照所领福建总督,崇祯皇帝并不确定二人,是否会严格遵循他所下旨意来办。
“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办好此事。”
见天子这般说,李之藻神情坚定,拱手作揖道。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京师大学堂就是新学的摇篮,是大明启蒙的根脉,所以他肯定希望这个摇篮能越办越好。
等到所辖的各级管办学堂,能够逐步在大明地方发展起来,那愿意接受新思想的群体就会增多。
不可否认。
传承渊源的儒家思想,的确有不少可取之处,不过有些禁锢思想的樊笼,却深深坑害着大明。
特别是迈进统治后期的崇祯朝,如果不能突出重围的话,像甲申国难这等江山倾覆之事,根本就没有办法避免。
“好好做。”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如果需要银子的话,就呈递奏疏到御前来,朕会从内帑调拨过去。
招收学子一事上,不要怕花银子,不要怕引起影响,做好份内事就行,至于别的,由朕来把控,卿家就不用太担心了。”
“臣遵旨。”
李之藻再度拜道。
大明的教育体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算是对准精英群体,治下存在的文盲,可谓遍地都是。
这也是士绅、读书人这些群体,能够享受根深蒂固的特权,并依靠这些特权,来维护自身利益,趁势兼并土地的根源。
如果大明的教育体系,能够从极小的一个群体,扩展到整个群体,叫底层百姓子嗣,亦能享受教育熏陶,那就能打破阶层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真相越多,崇祯皇帝愈感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民启蒙开智,是确保发展的第一源动力。
“大明想推动原始工业化,就必须有规模不小的识文断字的群体,不然想做好这件事情,难度实在太大了。”
看着李之藻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轻呼一声,心生感慨:“特别是标准化,是夯筑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一直靠文盲群体来做这些事情,那终究是效率很低的,这不能推动大明产业的整体向上发展。
特别是廉政高效的官员队伍建设,亦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些事情要耗费十年、二十年,去逐步的促成和定型。”
大明的阶层固化、利益固化,已经到了难调的程度,想要促成这些症结的改变,就要在现有的框架下,引入新的利益导向,逐步的去做出调整。
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崇祯皇帝就会发现问题又回到起点,那还是人,如果想让这些谋划部署,有效的运转起来,就必须逐步启蒙开智,让参与进来的群体,能通过自己的付出改变命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