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本地人太不懂事了
中郎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本地人太不懂事了,重生1979:发家从采药开始,中郎将,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城市仍在沉睡之际,南郑的偏僻小巷在夜幕的遮蔽下已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p>
多次被禁止与取缔的黑市,犹如幽灵般时有时无,又似石缝中的野草,顽强地存续着。</p>
汉中,不愧是历史悠久的汉家发祥地、华夏的聚宝盆以及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商人云集的古城。</p>
这里乃是秦地的咽喉,蜀地的门户。</p>
黎明之前是最为黑暗与寒冷的时刻,对于在黑市进行交易的人而言,却是最为安全与适宜的时段。</p>
在踏入黑市之前,宋阳让王岳看守物品,自己先行进去探探情况。</p>
他上辈子并无此类做生意的经验,提前摸清状况方能心中有底。</p>
转了一圈之后,他发现售卖松子的人有十多个,收购的人也不在少数。无需多问,只需在旁观察他们讨价还价的过程,便能对价格有个大致的了解。</p>
他还格外留意了周遭的情形,见无异常,这才回去叫上王岳,一同背着货物走进黑市。</p>
两人背着沉重的背篓刚抵达,尚未放下,便有十来个人围拢过来询问:“老乡,背的啥东西?”</p>
宋阳回应:“松子。”</p>
听闻此回答,无意购买松子的人即刻离去,去寻觅自己所需之物。</p>
而有意收购的人,还有四个留了下来,不停小声催促:“先放下,瞧瞧货。”</p>
两人便在原地放下背篓,拿下置于篓口的袋子,解开袋口。那几个人每人抓了一把,打开手电筒查看,检查颗粒大小、颜色有无发霉、干不干净,一边查看一边询问:“这松子来自何处?袋底和袋口的质量是否相同?”</p>
这一路皆是用针头线脑换来的,且亲眼目睹一碗碗松子装入袋中,宋阳对自己的货物信心十足,逐一作答。</p>
石河子村一带华山松甚少,到了汉中这边才多起来,他便称是此地所产,并补充道:“这些松子颗粒饱满,不信您吃上几颗试试!”</p>
几个人当即就将松子放入口中,吃得咔咔作响,而后吐在手心,接连吃了几颗,查看里面的松子仁。</p>
品质优良自然备受欢迎,几个人皆很满意,其中一人问道:“多少钱一斤?”</p>
“五毛钱一斤。”宋阳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人大多要价六毛一斤。</p>
亦有要价七毛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三毛五分钱一斤成交,或许是心中有所顾虑,卖得较为急切,走得也甚为迅速。但宋阳觉得,价格尚可再提升些许。</p>
大老远跑这一趟,卖得过于便宜赚不到钱,他想尽力争取一番,兴许能够成功。</p>
他故意少要一毛钱,为的是显得更为实在,以免将买家吓跑。毕竟,卖松子的人众多,尽快售出才是关键,拖延的时间愈长,变数便愈大。</p>
报完价,他凑近王岳的耳朵轻声说道:“你帮忙留意四周,稍有不对劲便提醒我,好赶紧撤离。”</p>
王岳点头,站至人群边缘,警觉地环视四周。</p>
“太贵了,能否便宜些?最低售价几何?”又有人问道。</p>
宋阳面露为难之色,开始诉苦:“四毛八,不能再低了。如今山里的存货不多,而且管得甚严,我们在山里奔波了五六天才收到这么一点儿。再者,您也知晓,十斤松塔方能出一斤松子,采摘的过程极为艰难,还充满危险,背着翻山越岭亦是不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