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看字,重生之乘风而起,二子从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家都说好,于是周至说道:“道光十六年,何绍基考中了举人,只要过了最后殿试的那关,就能够成为进士了。”
“他的进士卷子赢得了考官们的一致喝采,小伙子长得也不错,书法更是精妙绝伦,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将他定为状元。”
“就在这时,一个人提出了坚决的反对,这人是谁呢?却是当时的一个大考官,叫卓秉恬。”
“卓秉恬,能力很强,品行也清廉,后来还做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坚决不同意大家给何绍基议定的名词,还从何绍基的卷子里发现了两个字——‘大行’。”
“‘大行’在古代有指皇帝去世的意思,在卷子上写这两个字明显是大忌讳。”
“古人写字都是竖着写的,何绍基的试卷上,‘大’和‘行’分别在两列上,只是恰巧排在了一行,结果卓秉恬就揪住这点死不放手。”
“别的考官一开始也都笑他无理取闹,但人家就认准了这个死理。”
“然后考官们的想法就变了——你要是再跟他唱对台戏,万一真传到皇上耳朵里,让他有了什么想法,这样的风险,值不值得为了何绍基去冒呢?”
“当然不值得,所以最后别的考官也只好妥协。让本该是铁板钉钉的何状元何绍基,给弄到了十名之后,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
“那么,卓秉恬为什么一定要揪住何绍基不放呢?却是因为几十年前,何绍基的老爸开过的一句玩笑。”
“当年卓秉恬刚到京城,以晚辈身份去拜访何绍基的老爸何凌汉,何凌汉家里正有客人,就告诉他明天再来,还对客人开玩笑道:‘这个姓卓的是四川人,莫非是卓文君的后代?’”
“卓文君是女性,如果卓秉恬是卓文君的后代,那就是在暗示卓秉恬的祖上乃是倒插门。”
“这在古代是绝大的羞辱。”
“就因为这么句话,让卓秉恬从此在心里埋下了炸药,现在碰上了何凌汉的儿子,炸药终于引爆了。报应到了何绍基的头上来。”
“哎哟,刚刚我们还不该把那人说走!”一个阿姨就笑道:“该留着他听听这故事才好!”
“就是,不留口德,子孙遭殃。”另一个大妈也表示同情:“看这小何,多倒霉?!”
周至和江舒意听着就觉得好笑,何绍基是清朝道光年的,在俩阿姨这里成小何了。
“差不多了就散了吧。”刚刚替周至仗义执言大爷笑呵呵地说道:“毕竟这里不是展览馆,博物馆,影响太长的营业时间就不好了。”
“爷爷原来是文物商店的人?”江舒意问道。
“我早就退休了。”大爷笑着打开了柜台,走到柜台里边:“现在是商店返聘售货员。”
“那正好了。”周至问道:“何绍基这对立轴对联,还有没有优惠啊?”
文物商店和蜀都工美一样,每一件东西前都放着一个价签。
不过按照周至的经验,这是上限的价格,其实依然是可以讲价的。
老人看了周至一眼,还是将墙上的立轴取了下来:“年轻人应该还没有工作吧?刚刚这是家学渊源?”
这也是古玩行的老规矩,买家不得白话,而卖东西的人,也需得任由买家上手验看,不能无理推拒。
周至一边审视着书法立轴,一边回老者的话:“家里有长辈喜好这个,从小耳濡目染,倒是学了一点。”
何绍基的书法其实非常的独特,一般人压根就学不来,那就是他的笔法。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本身就是书法家,他的书风观察于颜褚二体取法较多,又多含隶篆意味,有高古之风。
受当时北方学风影响,何凌汉对朴学与碑学非常重视,何绍基从父家学,同样认同碑学、隶篆为自己书法的根基。
这也和当时南方慕帖,北方寻碑的艺术分野。
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之后,何绍基开始追求开古而创新,形成自己风格。在北碑的大创作前提之上将更古的篆、隶意趣融入楷书,字书“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从此“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
他在曾有诗云:“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棐几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几人知。”
最终创造出一种神奇的笔法,叫做“回腕法”,因为好像猿的手部动作,又称“通臂猿”法。
用笔以中锋为主,逆入回腕起笔,然后裹锋重按,收笔时轻蓄出锋。
运笔涩进缓行,时露颤笔、笔势豪宕奇崛,既有古人之痕迹,更突出其个人的风格。
这样的笔画也有一个雅称,叫做“屋漏痕”,是何绍基行书笔法的一大特色,后人也极难模仿得出来。
除了检查书法特征,周至比一般人还多一项法宝,就是通过纸张和装裱来判定年代。
到现在他又更多了一项——对于褾轴的鉴定。
手卷卷起来包裹在外面的部分,卷好后能包住画轴之首,故叫“包首”,能起到保护卷轴、使其免受污损的作用。
包首同时也被称为“护首”“引首”“包头”等,在文献中还有“褾”“玉池”等雅称。
到了明清时期,后来诸多收藏者和整理者,会在包首背面标注内文题目、卷帙号等资料信息,这些也成为包首的一部分内容,而且往往非常具有价值。
最名贵的包首自然是宋锦,古人记录当中,装裱用锦的花色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其中包括了名贵的缂丝,可谓缤纷多彩。
到了元代,织绣工艺处于衰退的状态。织物颜色素雅,由绿色和米色相间、纹样大小一致的小方格排列组成,图案较为简单,被称为蛇皮纹锦。
直到明朝宣德年间,织绣工艺得到恢复,但宋代古锦的花样已经失传。
因此明代包首用锦品类不多,但含蓄雅致,很少用艳丽的颜色与夸张的图案,以圆形、方形、菱形、八角形为主要骨架,内填各种花纹。单元纹样尺寸相对较小,内填花卉团纹,主题色调以黄绿为主,比较单一。
清康熙年间,有织锦艺人于无意中搜集到宋裱《淳化阁帖》十帙,揭得宋锦花样二十二种,经过研究仿造,终于还原了出来,最终使清锦繁华如宋,延续至今,生产不衰。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