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章水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五章 辽东治理 (3000),长生从锦衣卫开始,半章水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贯彻落实改革大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鼓励生养,以免税分土之策,吸引关内移民”
张默起身,朝李修拱手,随即缓缓出声:“辽东为苦寒之地,普通粮食作物难以成活,但臣听辽镇降兵说,朝鲜有一种水稻,据说是从倭寇那边流传过来的,颇为耐寒,臣已经派人去朝鲜搜罗种子,准备实验一二。”
“在广西,还有两种作物,名为玉米,地瓜,据说也是外域流传进来的,此等作物当初武院工科还要有学子专门研究许久,也颇为耐寒耐热,纵使水土贫瘠,也极易成活,亩产也比普通水稻要多许多,臣已经安排百姓开始种植。”
“北方普遍种植的小麦高粱,在辽东适应也不错,先前的辽东百姓,也大都是种植小麦,只不过,太过寒冷之处,小麦还是难以存活”
李修点了点头,民以食为天,辽东苦寒,虽说后世为粮仓之地,但现如今,可是苦寒贫瘠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天地太过寒冷,太多作物都没办法成活,如此,才让辽东始终难以成为前明的真正统治地域。
而如玉米地瓜这类耐寒耐热作物,直到嘉靖年间,才流入大明,但限于明朝愈发糜烂的统治阶级,这类作物,也没有被大规模推广开来,只是小规模的在各地种植。
而日本的耐寒作物,流传到朝鲜以后,直到清末随着战乱不休,朝鲜人大规模逃难至辽东,源自日本的耐寒作物才出现在辽东大地,如此,才给后世开发这片土地,打下了根基。
有了耐寒作物,那便有了最基础的统治根基。
剩下的,就是政策倾斜之下的发展了。
如此浩瀚,且地广人稀的辽东,养育千万人都绰绰有余,这对一个国家而言,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
“粮食解决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与土地,土地改革还只是开始,以后还需要大变,你要把好关,不要让人钻了空子。”
“百姓的话,鼓励生育,也要鼓励汉民与朝鲜通婚,长久坚持,这样才能保证朝鲜稳定。”
“免税的话,凡开荒之土,皆免税三年,政策朕会派人去关内宣传,但有组织迁移民众的话,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
“若有关内民众被吸引迁移而来,你这边,绝对要做好安置,必要的口粮,以及种植工具,粮食种子,都要替民众准备好。”
“海禁政策就彻底废除,民众出海,经商,都按改革政策来”
“朕还会在辽东待一个多月,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出来,能解决的,朕都替你解决。”
听到这话,张默顿时眼前一亮,连忙拱手道:
“陛下,臣想从武院抽调一批审计人员。”
“臣还想请陛下在旅顺兴建一船厂,设一水师巡防营,如此,海贸商税才有立足之基”
“武院这边朕派调人过来的,船厂还有水师巡防营的话”
李修顿时有些迟疑起来,辽东比邻渤海,不管发不发展海贸,都必然是要设船厂,设水师的,但,设立容易,不过一道旨意的事情,可这钱,就不容易了。
搜刮了整个后金一国之财富,一场绵延这么久的战争,还有封赏抚恤,消耗近半。
而辽东战后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必定需要朝廷源源不断的输血,必然消耗海量的财富。
而这还只是辽东,关内,还有整个北方!
这场从辽东开始的改革,彻彻底底的侵犯了士绅地主的利益,待消息传开,显然会引起大变,
也正是需要海量钱粮支撑。
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铜板,每一粒粮食,都要精打细算着用,才能维持住他的雄心壮志,才能让大恒延续下去。
“船厂之事暂且延后,过一年半载再说。”
“登莱水师已经北上了,到时候,调一部暂且归于辽东统辖。”
“臣遵旨。”
张默也没了坚持,毕竟,财政艰难,在他们武勋之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他也只是试探一问,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没大事,如今辽东百废待兴,海贸,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发展起来的。
“去安排吧,牧民不同领兵,凡事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后行,绝不可冒进。”
“陛下放心,臣,绝不负陛下期望。”
“去吧”
天子摆了摆手,目光挪转,随即定格在殿外匆匆走来的王五身上
------题外话------
300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