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莒州各县掌控开始!
斩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章:莒州各县掌控开始!,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斩悬,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今魏昶君之名响彻各地。</p>
他怒斥败官,加上夜不收阴阳两队到处传播,打响里长之名,吸引文人。</p>
——华崶,泰来楼坐落三县交汇之要道,格外繁华。</p>
二楼雅间,十余名读书人簇拥而且坐。</p>
“那魏同知酒宴之上,毫不留情,斥青州同知杨宗信上负君恩,下欺百姓。”</p>
“同知杨宗信只得掩面而去。”</p>
言及此处,十余士子哄然叫好,神情激愤。</p>
有人提笔,闻言神色惊叹。</p>
正是于崇祯元年游闽广之地的徐霞客,如今他正思索与好友再游漳州之地。</p>
“书生意气。”</p>
略微摇头,徐霞客心底却抑制不住敬意。</p>
官场之上,面刺上官之过,只为那些于他毫不相关的百姓。</p>
天下竟有这般人!</p>
兖州,泰山脚下,张岱饱经风霜,却依旧有几分悠然自得。</p>
彼时正寄于客栈,提笔书写完善夜航船。</p>
窗外传来士子激昂之声。</p>
“莒州同知魏昶君,吾辈楷模也!”</p>
“便自此仕途断绝,亦敢为百姓发声!”</p>
张岱停笔,伸手烤着炭火,目光有些恍惚。</p>
莒州同知?</p>
他想到昔日与那青年同赴蒙阴,青年不过一介白身。</p>
又数月,杀鞑二十,声名鹊起。</p>
如今竟已是莒州同知了。</p>
“好一个文人风骨,怒斥上官,倒真像是他做得出的。”</p>
张岱慨叹,亦大笑起身,凝望窗外。</p>
他眼底已有期待,遥望莒州所在。</p>
江南,松江府,阎应元于酒肆之中看着眼前一幕。</p>
说书人风尘仆仆,收拾一番,便上了台。</p>
“却说这莒州新任同知魏昶君,先杀鞑二十,任蒙阴知县,后入莒州,定流寇,安百姓。”</p>
“青州同知杨宗信欲邀结党,那魏昶君直面众官,不卑不亢,谓之曰,大丈夫自当为民为官,何为权贵!”</p>
酒肆之中,立时有百姓纷纷叫好,赏钱不断。</p>
阎应元惊诧看向莒州所在,喃喃开口。</p>
“大丈夫自当为民为官,何为权贵?”</p>
“好,好!当浮一大白!”</p>
“为官自当为民做主,否则何来父母官之说!”</p>
“先杀鞑子,后安百姓,面刺上官。”</p>
“年余时间,做到莒州同知,看来这莒州,出了个了不得的人物啊。”</p>
这一刻,莒州,青州府,东昌府,江南各地,魏昶君之名,开始出现!</p>
京师,夜色中城墙重重。</p>
身为皇帝,崇祯仍在批阅奏折,思索应对。</p>
嘭!</p>
奏章被抛掷于地,崇祯面色阴沉,怒火汹涌。</p>
“鞑子南下,非边军不敌,非各省不精,实流民之祸也!”</p>
“朕再三抬手,非但不纠其罪,并免往年粮税,这般刁民不思皇恩,安敢反朕!”</p>
帝王之怒,大殿死寂。</p>
崇祯闭眼良久,再度开口,眼底已是一片狠辣。</p>
三边总督杨鹤久平民患,未得寸功,无非是主张以抚代剿。</p>
如今看来,仍需动刀。</p>
那便先安内,再攘外!</p>
杀心未止,门外响起通传,原是前往莒州宣旨太监袁德潜回禀。</p>
“陛下,莒州新任知州,同知皆已擢升。”</p>
“青州同知杨宗信欲结其为党,莒州同知魏昶君当众怒斥,如今双方不欢而散。”</p>
崇祯闻言,眼底怒火逐渐散去,鬓边白发飘摇。</p>
“魏昶君......”</p>
他记得这个名字,昔日鞑子南下,噩耗频传,便是此人杀鞑二十,以振军心。</p>
听闻他所练兵卒,竟是流民。</p>
眼下此人初入官场,便得罪了青州官员一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