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赵子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二章 后金军到来,大明救世主,白马赵子龙,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十二章 后金军到来</p>

天启元年3月12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正是后金军抵达沈阳城的日子。</p>

早晨,阳光黯淡。</p>

这一天的天气很不好,天气阴沉沉的,气温也很低,都已经是阳春三月,可地面上依然结了一层白毛霜!如果站在沈阳城高达四丈的城墙上,更是感到阵阵寒风刺骨。</p>

不过此时此刻,城墙上手持三眼铳的上万明军,却完全顾不上这些,只是人人严阵以待的。</p>

而明军中以贺世贤、许及第、高耀晋等为首的核心人物,同样一个不拉的全部到场,神情凝重的看着城外远方的。</p>

就像先前估算的那样,只过了一个时辰,于上午辰时,女真人一支数千人的部队已经挺进到了沈阳城下!敌军到达了!并且这还仅仅只是先头部队!</p>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后金军陆续开到!</p>

而到了下午时分,沈阳城外方圆数十里,已经彻底被后金军包围!六万后金军已经全部开到!并且那种骇人的气势——那真是刀枪如林!旌旗如海!密密麻麻都一眼望不到尽头!</p>

正所谓人上一千,彻地连天,人上一万,无边无沿!而现在整整来了六万大军,那是什么概念?估计人人踩上一脚,都能踏平整个沈阳城了!</p>

而据后世解密的满文老档,对于此次重大战役的记录是——三月初十日,帝自将诸王臣领大兵取沈阳,板木云梯战车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p>

由此可见声势!并且尽管来了这么多人,后金军的队形却依然非常严整!显示出了精良的作战素质。</p>

因为仔细看的话就能发现,六万后金军粗看只是扎堆在一起,其实都分为几百支整齐的小队伍的!并且每支小队伍的队形都是像刀削斧劈的一样……条块分明!泾渭分明!仿佛都为此演练过千百遍。</p>

当然后金军的队形如此严整,那也是非常正常的。</p>

因为后金军的最高军事领袖,也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长达几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早就积累下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由此总结出了一条战争经验——那就是强调军队纪律!强调集体观念!不然就是乱则致败!</p>

所以在老奴的亲身倡导下,后金军的纪律意识特别强!</p>

就好像现在,尽管都开到了整整六万大军,还是分属各不统属的后金八旗,但是在严格的军纪约束下,依然是保持了严整的队形!军容严整,军威鼎盛!</p>

并且此时从城上望去,还能很轻易的分辨出所谓的八旗,也就是代表满洲八旗的八种旗帜全部到场……这八种分别是纯黄黑龙旗——正黄旗、黄色镶红旗——镶黄旗、纯白黑龙旗——正白旗、</p>

纯蓝黑龙旗——正蓝旗、纯红黑龙旗——正红旗、红色镶白旗——镶红旗、白色镶红旗——镶白旗、蓝色镶红旗——镶蓝旗。</p>

这八种颜色各异的旗帜按照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开,条块分明,泾渭分明!</p>

而这每一种不同颜色的旗帜,就代表着整整一个旗的兵力!代表着近万强悍军士的存在!代表着一个新兴国家蓬勃向上的潜力!</p>

“驴球子的,这鸟八旗在辽东蹦跶了这么久都没把他们按死,还真有点门道!”正在城墙上观战的贺世贤,就是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在场其他众将虽然没有附和,不过显然都有同感。</p>

甚至有那熟悉后金军队编制的将领,在奉命进行点数之后,不仅数到了全部的八旗军旗,八种旗色一个不缺!</p>

甚至连隶属于八旗之下的,整个后金国加起来只有的二百面牛录额真旗帜(是女真能够执行独立作战任务的分队伍旗帜,类似于营级作战单位),也都悉数到场!</p>

而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此次后金真正是举全国之力而来!以全国之兵来攻打沈阳这一城一地!</p>

这和他们之前出兵攻打开原、铁岭一模一样,不动则已,一动如山!老奴可不会犯那种低级的错误,搞什么四路出击的!而是一旦用兵,就狮子搏兔用上全力!合全国之兵来对付你!</p>

所以面对如此可怕的力量,面对如此可怕的钢铁洪流,之前的清河抚顺顶不住,之后的开原铁岭同样顶不住!而现在这股毁灭性的力量又对准了沈阳城!沈阳城能顶得住吗?</p>

所以此时此刻,单是看着城下后金军的冲天气势,那股直冲九天的盖世军威,城上的不少明军已经感觉口干舌燥!双腿发软了!还没正式开战,就已经被这股冲天气势所震摄了!</p>

所以说女真人能够在三年中连战连捷!三十四战皆捷,是有其道理的。</p>

并且能够体现出女真人对于此战势在必得的是,如果有眼尖的,还能发现后金军中有一面旗帜特别引人注目……</p>

那就是在后金军这片上千杆的旌旗海洋中,有一杆比其他旗帜都要高出数丈的旗帜!高高耸立,鹤立鸡群!</p>

而这就是一杆独一无二的金龙大纛!一杆在后金中代表着至高无上地位的金龙大纛!</p>

这杆海碗口粗细,高达几丈的金龙大纛,这杆在平均丈许高的旌旗海洋中高度第一的金龙大纛,出现在沈阳城下,出现在这里……</p>

就代表着后金国国主、奉天覆育列国英明汗、前大明建州卫都督佥事、正二品龙虎将军、如今的明国最大敌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已经亲临战场!</p>

而在这样的决定性大战,甚至是能称作国运之战的绝世大战中,身为后金国的开创者兼光大者,老奴还能亲临战场……</p>

就代表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位女真霸主,开国帝王,并不是那种柔弱之主!不是像大明那样长于后宫妇人之手,坐于困顿朝堂之上,只能在大后方聆听战报的平庸之主。</p>

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一个能够亲手打下江山,并巩固江山的开国霸主!一代枭雄!</p>

这一年的老奴是63岁,而从他25岁起兵算起,他已经在战场上度过了整整38个年头!所以他的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是应战争而生的一代枭雄!</p>

并且细观他的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创业史!辉煌史!奇迹史!</p>

例如老奴25岁刚刚起兵时,还是非常窘迫的……那时他可不是什么一方霸主!甚至连一方豪强都算不上。</p>

老奴起兵时,手上一共只有父、祖所遗留的十三副盔甲,外加几十个兵卒的弱小势力,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p>

这在当时动辄拥兵数千的一干女真部族中,属于任何人挥挥手都能灭了他的弱小势力!苍蝇势力!所以当时很多人得知他起兵时,都当成了笑话看。</p>

可是老奴呢?却是不急不躁,不气不馁,硬生生在这种极端劣势下,一步步发展壮大,一步步由弱变强!最终由大猫小猫几十只,发展成麾下控兵近十万的一个庞大势力集团!并硬生生在关外这种四战之地、混乱之地打下偌大地盘,一统女真诸部,开创一个国家的传奇存在!</p>

甚至老奴在开创国家之后,还能雄风不减!还能继续保持对外扩张的势头!甚至他靠着手上这块地盘,都把堂堂大明帝国压着打!所以如此经历堪称传奇啊!</p>

并且老奴最逆天的地方还在于,他一生都打了大小百余战!打了一辈子仗!却从未败过——未尝遭一败!</p>

老奴不管是在之前统一女真各部,面对女真人同胞的战争,还是在统一之后面对原宗主国,拥有百万大军明国的战争,老奴他军神附体!从无败绩!</p>

例如在努尔哈赤的青年时代,关外的女真人就是一盘散沙,为了抢夺地盘和人口财货,互相攻伐不休,虽然有几十万女真人,却是四分五裂,一眼望去全是大大小小的部族。而其中较大的是所谓的扈伦四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更小的部族更是多达几十个之多,所以建州部那是完全排不上号的。</p>

而努尔哈赤却能从如此乱局中崛起,远攻近交,运筹帷幄!</p>

进而成功做到了女真大一统!统一了一盘散沙似的女真各部!做到了历史上他的先祖完颜阿骨打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p>

而对如此骄人战绩,后金方面的重要官方文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是如此记载的——</p>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这短短的八个字,代表的却是一种何等的辉煌啊!</p>

例如在老奴这亲身经历的上百场战役中,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老奴军事才华的就是著名的古勒山之战!</p>

甚至这场战役之经典,对于当时时局之影响,都可以比拟三国时的赤壁之战!一战扭转天下大势!所以古勒山战役是在中国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古勒山战役发生于老奴起兵后的第十个年头,当时老奴指挥建州女真,屡战屡胜,快速扩张之后,引起了女真其他部族的警惕和不安。</p>

所以以当时女真部族中最强大的叶赫部为首,并汇集哈达、乌拉、辉发等实力强大的扈伦四部、</p>

再加上长白山朱舍里,蒙古科尔沁部等其他五大部族,共同组建了九部联军,合兵三万讨伐老奴!讨伐才刚刚发展起来的建州女真!</p>

而这时建州女真的兵马总数呢?一共只有二三千人,双方相差最少十倍……甚至差距如此巨大,还没等打上一场的,所有人都已经断定老奴必败……就算你用兵入神,诡计多端,可你还能一个打十个吗?</p>

甚至因为此战的重大意义——如果建州部失利,老奴就要被重新打回原形,变成光杆司令一个,甚至最大的可能是被当场斩杀以绝后患,永远杜绝建州部崛起的可能!所以说此战意义重大!</p>

甚至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下,连后金官方史料——《清太祖实录》中的三次记录中,每次记录都只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建州军闻之色变!可见当时的形势严峻程度!</p>

可就是在这样差距悬殊的较量中,老奴却是上演了一出惊天大逆转!上演了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以三千对三万,却打出了一场空前大胜!打出了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总裁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返1996年

唯珎

大爱无边

林沈木阳

糙汉溺宠甜妻,娇娇小姐甜如蜜

佚名

精灵:开局捡漏玉虫石板

虹贯

在高考现场绑定系统

佚名

我死后,妻子悔不当初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