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9章 卡他脖子
一灯阑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 1099章 卡他脖子,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一灯阑珊,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一指责相当严重,关中是大吴的基本盘,朝中大臣多出自关中大族。</p>
陈仓虽然偏远了些,但从来不是外人。和杨守礼祸害绛州等地,绝不是一个概念。</p>
吴杲虽大力提拔南方士族,但从不是视关中于无物。</p>
裹挟在陈仓的数股势力,右武卫的主将出自关中,郡兵也是如此,唯有殷博瀚一个南方人在其中如此显眼。</p>
稍不留神,就上升到地域矛盾了。</p>
陈仓贤达一到长安四处串联姻亲故旧,将陈仓的惨状反复诉说。</p>
明面上没有提殷博瀚和右武卫任何一方,但绝口不提兵祸,而将矛盾对准事发起因,剑指何人不言而喻。</p>
若陈仓人只在朝野间串联就罢了,他们还带来了陈仓县令左敏达的遗书。</p>
说遗书不大准确,左敏达自责不能保境安民,写完这封书信后,投缳自缢幸被救下。</p>
作为亲历者,左敏达将所见所闻全部记于纸上,包括最说不清楚的弥勒教情况。</p>
殷博瀚等人在陈仓办案,抓人、关人、案卷情况都瞒不过地头蛇。</p>
如果记性好的人,还能想起右武卫战报中记载过,这位县令在城中大乱时,离开尚且安全的县衙,前往火场组织救火。</p>
左敏达作为朝廷官员,他的“遗书”将陈仓变乱的罪魁祸首直指宰执殷博瀚,第一次将事情摆到台面上。</p>
七品县令越级挑战宰执,他日青史都得记一笔。</p>
据当事人左敏达所述,殷博瀚在陈仓的表现堪用四个字形容——作威作福,容不得任何反对意见。</p>
长安的老同事们反思一圈,殷博瀚是有点小脾气,怎么到地方上就变味了呢。</p>
吴杲此时既恨殷博瀚办事不力,这是他提拔起来南方士族标杆,表现竟如此不堪。</p>
又恨陈仓上下联为一体,透露出与中枢对抗之态。</p>
右武卫捅破陈仓变乱的内幕,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私下与陈仓达成一致。</p>
好在南衙惯来立场坚定,此番两个将领年轻气盛,从过往经历来看,不给地方找麻烦就谢天谢地,不大可能勾结到一处。</p>
而且以陈仓人的说法,他们的确没和右武卫的人接触过。</p>
殷博瀚因何与右武卫生出龃龉,恐怕只能等班师后,才能分明。</p>
长安朝野没想到殷博瀚纵横政坛文坛数十年,晋升宰执后却在小小的陈仓栽了跟头。</p>
若没有陈仓的苦主上告,殷博瀚和右武卫之间有得拉扯,但现在天平已经倾斜。</p>
越发有好事者紧盯城门口的动静,期待起接下来的故事走向。</p>
殷博瀚在路上听闻长安的消息,初听时喜不自胜,正是他希望达成的效果。</p>
但越往后听越不对,宦海沉浮数十年,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捧杀,将他捧得越高,与皇帝的隔阂就越深。</p>
不曾想风向急变,将陈仓引到屠城之事上,这种事是能随便说出口的吗?</p>
殷博瀚只恨自己不能飞回长安,亲自辩白。</p>
一面给长安的亲朋写信,嘱咐他们的皇帝身边进言,勿听信市井闲言。</p>
另一面将随行官员召来,嘱咐他们不要乱说话,陈仓之事他们一齐完成,成则大功,不成则大罪。</p>
石任张口想说什么,被龚瑞拉住,将要出口的话语咽了下去。</p>
两人随意走在营地里,入目所及是被郡兵严密看押的人犯。</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