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史书不会记载有多少倭国人消失在大明
爆炸的榴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0章史书不会记载有多少倭国人消失在大明,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爆炸的榴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交趾的新粮,则充实了淮安府新设的大型粮仓,以备北方不时之需。</p>
接下来,围绕北平府为中心的北方粮仓建设,已在应天府的规划蓝图上缓缓铺开。</p>
巨舰满载粮食,足以为一个千户所供给一年的粮草。</p>
解缙遵命起草关于山西道灾情应对的奏疏,继而提议。</p>
“殿下,可否考虑命令山西道与河南道合作,疏浚黄河,减轻河流对两岸百姓的危害?”</p>
朱标眉头轻蹙,还未及他发言。</p>
解缙又接道:“前两天,镇倭大军副使铁铉呈报,提议今年可从倭国招募万余人手,助我们治理黄河,继而投入山西道的灾后重建。”</p>
言毕,解缙微垂首。</p>
这样的举动,似乎有悖于圣贤教诲,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义礼智信。</p>
可……</p>
为了大明万千子民,这是最佳方案。</p>
朱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旋即被他深藏心底,只见他果断道:“准。”</p>
解缙脸上闪过一丝喜色,正准备领旨代两道百姓致谢。</p>
朱标紧接着道:“所有为治理黄河牺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勋。”</p>
解缙暗暗一笑,只愿碑石上镌刻的名字没有大明子民。</p>
念头一转,他又想起了另一件事。</p>
他轻声言道:“话说回来,昨天山西道布政司呈报,提到山西各矿决定每日加餐一顿晚粥,矿工们纷纷跪地感谢陛下和太子的仁德。”</p>
此刻,朱元璋目光不由自主地向这边投来。</p>
朱标轻轻摆手。</p>
“倭国矿工仍需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岗位。北方长城及沿线戍堡年年需要维护,到了时候,必须确保山西道矿场按时派遣轮换的工人北上。”</p>
解缙颔首。</p>
这项规定简单来说,所有倭国工人,每隔3个月就必须更换矿区作业。</p>
而每年幸存下来的矿工,则会被送往北方长城,参与那里的修缮工程。</p>
至于完成长城修缮的倭国工人……</p>
大明连年对草原用兵。</p>
这是一条隐秘且不可言说的国策。</p>
在应天府的朝堂上,无人敢公然议论此事。</p>
年复一年,数百万两金银的激励,以及驻倭大军不断发现新的金银矿脉的消息,让应天朝堂上下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p>
一个专属于大明,为大明效力的倭国,才是最理想的地方。</p>
至于倭国会何时觉醒,何时无法继续忍受这种不平衡……</p>
扬州府跟淮安府,日复一日操练的几万精兵强将,分分钟就能补充进抗倭大军的行列。</p>
历史的笔墨不会提及,洪武时期的每年,有多少倭国人被送往山西道,更不会提起有多少倭国人一去不返,消失在大明朝的土地上。</p>
史书里,只会记载应天府朝廷如何一次次北上赈灾,如何坚持不懈地加固九边防线,户部粮仓年复一年地扩建。</p>
史书里,只可能颂扬大明皇帝的仁爱与大臣们的睿智。</p>
而所有这些故事,都悄悄环绕着另一个关键人物。</p>
大明监国皇太孙朱允熥。</p>
“太孙今天在忙些什么呢?”</p>
朱标打听儿子的行踪。</p>
www.mbeoge.cc。m.mbeoge.cc</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