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崇祯的第一张底牌
文盲写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7章 崇祯的第一张底牌,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七天,文盲写小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五月二十八。</p>
御史宋权和三法司成员抵达徐州。</p>
当天下午,宋权就是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向南京送去公文,要求魏国公徐文爵,抚宁侯朱国弼,诚意伯刘孔昭,忻城伯赵之龙以及安远侯柳祚昌前往徐州接受询问。</p>
三天后的六月初一,徐文爵和朱国弼等人接到了公文。</p>
徐文爵问:“去还是不去?”</p>
刘孔昭回答:“可以去,但是有去无回。”</p>
朱国弼沉着脸说道:“宋权不但是三法司的主审官,还是钦差大臣。他的命令等同于圣旨,如果不去就是抗旨。在座的诸位应该不需要我解释抗旨的下场吧?”</p>
众人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p>
抗旨又称忤逆圣旨,按《大明律》当斩。</p>
他们本就犯了死罪,现在又加上一条忤逆圣旨的罪名。</p>
两罪并罚恐怕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p>
徐文爵没有耐心的站了起来:“去是死,不去也是死!到底该怎么办?”</p>
刘孔昭也站了起来:“既然都不想死,那就只能反了!”</p>
“好,一起反!”朱国弼同样站起身说道,“咱们去找东林党要调兵权。”</p>
“呵呵,”刘孔昭冷哼一声:“东林党的承诺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另外...造反这件事比想象中要难很多。咱们总不能把太子绑了,拿着他的太子印发号施令吧?那样即便最后能成功,也会被太子清算。”</p>
“你的意思是?”</p>
“逼反东林党,让他们胁迫太子。”</p>
“具体怎么做?”</p>
刘孔昭俯下身子低声说道:“两手准备!一方面联络郑芝龙,让他向南京东林党施压。另一方面...帮着京师的东林党,打压南京的东林党。”</p>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我就不信南京这帮人沉得住气!”</p>
......</p>
众人散去后,立刻按照刘孔昭的计划付诸行动。</p>
他们不敢明着抗旨,只能给宋权回信表示南京公务繁忙。</p>
等他们安顿好手头公务后再起身奔赴徐州。</p>
不管宋权信不信,他们都只能用这种办法拖延时间,</p>
与此同时。</p>
刘孔昭又给郑芝龙写信,让他把东林党拉下水。</p>
同时动用自己的关系,向内阁弹劾甚至诬陷南京的东林党人。</p>
面对突如其来的友军,谢三宾非常高兴。</p>
他立刻将被弹劾的人整理成册,让司礼监转交给崇祯。</p>
请这位大明皇帝定夺。</p>
看着手里长长的名单,崇祯问王承恩:“这些都是被弹劾的人?”</p>
“是,共有六十七人。”</p>
崇祯问:“罪名都核实过了吗?”</p>
“都察院正在核实,不过需要时间。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p>
“那就让都察院核实吧。”崇祯放下册子,继续翻看其他奏疏。</p>
崇祯虽然不亲自处理朝政,但司礼监都会把处理过的奏疏誊抄一份放到乾清宫,崇祯可以随时查阅。</p>
大致看了一遍后,崇祯收回目光打算闭目养神。</p>
“皇爷,”王承恩双手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p>
在看清托盘上是一份奏疏后,崇祯皱眉道:“朕不是说过了吗,朕不批阅奏疏,司礼监直接批红或者退回内阁。”</p>
王承恩立刻下跪:“皇爷恕罪,司礼监本打算批红来着,可是奏疏的内容实在太重要,司礼监不敢私自做主。”</p>
“重要?”崇祯有些不信,伸手拿过奏疏翻看起来。</p>
看完里面的内容,崇祯觉得王承恩说的没错,这份奏疏确实很重要。</p>
奏疏的内容是内阁拟定的辽东巡抚人选。</p>
在平定辽东之后,朝廷内部便开始商议如何治理辽东。</p>
例如如何向辽东迁徙百姓,推广洋芋和玉米的种植,赋税征收政策和减免措施等。</p>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政策定下来,执行政策人选却成了难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